「永不消逝的抗战声音」为无产阶级工作到最后一分钟
「永不消逝的抗战声音」为无产阶级工作到最后一分钟
「永不消逝的抗战声音」为无产阶级工作到最后一分钟
1939年1月,山东冠县村庄外的田野(tiányě)上,一个叫于(jiàoyú)高光的少年正沿着田垄狂奔。
16岁的于高光(gāoguāng)和母亲闹脾气,一气之下离家出走。他要去找(zhǎo)在附近活动的抗日游击队。
跑出四五里地,于高光碰上了一队人。巧了!一打听,正是冠县抗日游击队二营(èryíng)。看着(kànzhe)满脸兴奋的于高光,游击队员(yóujīduìyuán)警惕地问道:“你是什么人?”
今年(jīnnián)102岁的于高光声若洪钟,行动也(yě)不迟缓。除了稍有耳背,百年岁月在这名老战士身上仿佛没有留下太多痕迹。
1923年10月,于高光出生在山东冠县于家村。抗日战争期间,他打过(dǎguò)游击,也曾辗转观城等地工作(gōngzuò),担任过区抗联主任、区委书记(qūwěishūjì),县委宣传部部长。
他投身革命,源于一次巧合(qiǎohé)。
1934年,12岁的于(yú)高光第一次来到于家村(jiācūn)40里外的县城,参加冠县高小入学考试。用他的话说:“小时候我没啥别的特长(tècháng),就是书念得特别好。”这次考试,他考(tākǎo)了全县前十几名。可学校学费高昂,离家又远,最终让于高光和家人望而却步。
打小就倔的于(yú)高光拗不过这口气。第二年,他再次报考家附近的辛集镇冠堂私立武训高小,又考上了。辛集镇离于家村只有几里地,还不用交学费,上学只要带干粮就行(jiùxíng),于高光终于(zhōngyú)有学上了。
好景不长。1937年,日本发动(fādòng)全面侵华战争,冠县又遭遇大洪水,武训高小不得不关闭,于高光再次(zàicì)辍学回家。“当时家里生活很困难,母亲总让我下地干活儿。我看书上了瘾(yǐn),不爱干农活,便(biàn)和母亲拗上了。”于高光回忆。
有一回,母亲催促于(yú)高光干活儿,他和母亲闹起(nàoqǐ)了脾气,死活不去。母亲随手抄起笤帚就打。“她没打到我,我就跑了。”
离家出走的于(yú)高光,早就想好了去处。当时,村里好些年轻人(niánqīngrén)参加游击队抗日,少年耳濡目染,早已对革命有了向往。于高光决定出走时就想好了:“一定(yídìng)要找到游击队”。
“一路走一路打听(dǎtīng),刚好(gānghǎo)在一个村子里碰到了驻扎的游击营(yíng)。”于高光碰上的,正是冠县抗日游击队二营,后来,这支队伍改为抗日游击队独立一营。
游击队员打量着(zhe)眼前的这个“愣头青(lèngtóuqīng)”,让于高光惴惴不安。正在此时,一个熟面孔出现了。“你(nǐ)说巧不巧,同村(tóngcūn)的于少畲也在营里!他大我7岁,以前上学的时候没少帮过我。原来他已经参加革命很久了,还是党员。”
在于少畲的引荐下(xià),出走的少年正式加入游击队,投身革命。
1940年(nián),于高光被委派至鲁西军政干部学校学习深造(shēnzào),1941年被分配到观城县工作。
抗战时期,于高光打过游击、做过群众工作,他说,自己和身边的战友都(dōu)没有伤亡。但最令他感到遗憾的,是一个关于馒头(mántou)的故事。
参加(cānjiā)冠县抗日游击队后,由于于高光办事踏实认真,又上过高小,连队任命他为(wèi)朱德青年队队长兼司务长,分管部队的思想教育和后勤保障工作(gōngzuò)。
打游击时,连队(liánduì)不停变换村子驻扎,后勤保障是首要任务,尤其(yóuqí)是战士们的吃饭问题,关系到仗能不能打好。
有一回,连队在一座村子驻扎后正赶上饭点儿。村子里买不到(mǎibúdào)(búdào)馒头,于高光就打下包票,骑上马去外村买馒头。结果左走右走,就是找不到卖馒头的(de)地方。过了饭点儿,于高光悻悻而归。没等到他的馒头,战士们只能自己(zìjǐ)想办法找饭吃。
“一百多个人等着我(wǒ)吃饭,结果我没买着,你说我心里啥滋味!”说到(dào)这儿,于高光两手一拍,满脸懊悔,好像还(hái)在气当年的自己,嘴里念叨着“自己年轻气盛,不知高低”……
“馒头事件”后,于高光一直心有愧疚,总觉得(juéde)对不起战士们。“馒头遗憾”带来的阴霾在(zài)这个“犟脾气”心里久久未能散去,他被派去地方工作,辗转来到鲁西军政干部学校(gànbùxuéxiào)学习。
鲁西军政干部学校后来改为鲁西抗日军政大学第二分校(fēnxiào),在那里,当年的(de)“愣头青”沉下心学习钻研,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。“在那里,我深入学习了《论持久战(lùnchíjiǔzhàn)》《新民主主义论》等(děng)毛主席著作,对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理解。”
1941年毕业后,于(yú)高光来到观城县开展(kāizhǎn)群众工作(gōngzuò),起初在青年救国会担任组织部长和军事体育部长,后调到观城一区担任救国联合会主任。无论(wúlùn)在哪个岗位,他都一如既往(yìrújìwǎng)把他那股子倔劲儿带到工作中,从不轻言放弃,办事也周全。解放战争中,于高光曾担任中共郓巨县二区区委书记。
80多年过去,这位百岁“铁汉子”回望烽火(fēnghuǒ)岁月(suìyuè),拍了拍大腿,动情地说:“忘记等于背叛!忘记等于背叛啊!”
于高光曾写下这样一段话:“今天,在和平宁静的环境里,人们不该(bùgāi)忘记,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(gémìngzhànzhēng)年代,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,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。回顾历史,是为了更好地(dì)面向未来。”
记者:李治宏(lǐzhìhóng),王海欣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